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安全风险管理领域,一方面,体现在企业更加抓实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事故总量不断减少;另一方面,企业对安全风险管理产业链上的供给方(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安全防护用品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迫切需要与那些能够提供优质、智能、有效、适宜服务的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因此,企业需要重新考虑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模式。
国务院安委会发布的《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中,明确提出了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八大行动”的任务,其中包括:“总结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经验做法,修订一批、提升一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形成覆盖各行业领域的较为完备的标准体系。对于已经出台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的行业领域,要及时修订完善,增强操作性和实用性,并针对新问题、新风险补充完善标准要求”这一方案更加重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企业不仅要注重排查和治理,更要确保标准化体系的有效运行,通过长期的监督管理,保障企业安全发展和社会稳定。。
▲图 来源于应急管理部
对于企业来说,安全技术服务机构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而生,其本质价值就在于服务,新时代背景下,这一核心价值正逐渐演变为服务品质。为了保障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能够有效运行,企业对安全技术服务的关注点已悄然发生变化,从过去更多地关注服务价格、服务范围等表面因素,转向对服务模式的考量。
基于实际工作需求,企业考察机构的服务模式时,会更多地考虑该模式能否帮助企业建立完善、适宜、有效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以及能否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定制化的远程观察、沟通、指导、督促或现场解答生产经营单位面临的问题等服务内容。
当前,企业正在将上述因素作为一种重要评估标准纳入到选择服务机构的考量当中。在全面审视市场供需,综合评估安全技术服务机构的综合能力,以及企业当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状况的基础上,我们洞察到,企业在选择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时,可以考虑将“服务+科技+保险”这一综合机制视为评估服务模式水平的核心要素之一。
这一机制以“服务”为核心,促使安全技术服务机构严格遵循《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并采纳PDCA(即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循环管理策略,切实推动企业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在此基础上,通过融合“线上数智化管理+线下专家现场服务”的双重模式,增强了服务机构和企业“时刻保持警觉,不容丝毫懈怠”的责任感,进一步拉近了服务提供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合作纽带,实现安全风险管理从“诊断”安全隐患、“开方”定制解决方案、“配药”实施风险控制到“治病”持续优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服务品质的提升无疑会伴随着对人员成本的考量,但关键在于如何平衡这一挑战与机遇。“服务+科技+保险”机制通过引入必要的科技手段,自动化处理繁琐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工作,减少人工操作的依赖,进而减轻人员负担并降低直接的人力成本,有效优化服务流程,显著提升服务效率,在确保高品质服务的同时,实现成本控制与服务效率的双重优化。
相比 “服务”“科技”在提升服务品质方面的作用,保险机制的引入则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作为“服务”的补充,这一举措能够缓解服务机构的后顾之忧,使它们能够将更多精力聚焦于研发与创新服务模式上,从而更加专心致志地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这样的合作框架,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不仅深度覆盖了风险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还着重强调了服务的持续迭代与优化,旨在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能够持续攀升,迈向新高度。如此一来,企业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安全技术服务,同时,在科技的助力下,实现风险防控的智能化、精准化,为企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健发展构筑”第二道“坚实防线。